閱讀記錄 | 找書

太上大通經注第 1 節

李道純 / 著
 加書籤  朗讀 滾屏

☆、第1章

【收藏龍馬文站,防止丢失阅读度】

經名:太通經註。元純註。卷。底本處:《正統藏》洞真部玉訣類。

☆、第2章

謂無通謂無所通,經謂登真之徑路,眾所通行之也。首章云無形無體,謂真妙理最乘之妙也,即太之義。次章云如無相,謂四通八達無所窒礙,即通之義也。章云無相無為,廣無邊際,謂至廣至,至妙無窮,用之間,頭頭顯,此所以為經也。

先天而生,顯諸仁。生而無形,藏諸用。後天而存,所存者神。存而無體,神無方易無體。然而無體,陰陽測。未嘗存也。運化息。故曰可思議。妙用無窮。

右真章。原之始也。子曰:天何言哉,四時行焉,百生焉。即先天而生,生而無形之義也。《中庸》曰:視之而見,聽之而聞,體可違,即後天而存,存而無體之義也。然而無體,故運化生成而無窮也。非窮理盡者,其孰能與於此,故授之以玄理章。

靜為之動。心在其中矣。而遂通。動為之心,見見心。在其中矣。無見。心生滅,心生種種法生。心滅現,心滅種種法滅。如無相,象無形。湛然圓滿。通

右玄理章。原之元也。《中庸》曰:喜怒哀樂未發之謂中,中也者,天也。即靜為之之義。又曰:發而皆中節,謂之和,和也者,天之達也。即動為之心之義。本靜,非心則見。心本靜,非動即見。因見心,潛心見知天,是謂通也。苟或心隨轉,所以忘也。故曰心生滅。設若濳心入所以現也。故曰心滅現。蓋如虛,動與動,常;見與見,常明。來相撓,如片雲點虛相似,太清還受點也。無既受點,則湛然圓滿。天亦復如是。

無相,故內其攝於有。養其無象,象故常存。真無為,故外生其心。無所用心,心故常存。如如自然,廣無邊際。無為則無通。對境忘境,沉於六賊之魔。逐境,境無。居塵塵,落萬緣之化。立塵,塵。致靜動,定。致和遷,慧。慧照十方,明。虛變無為。通。

右玄妙章。明之理也,故次之以玄理章。《洞古經》云:養其無象,象故常存,即無相之義。孟子曰:無為其無所為。即真無為之義。內無相則如如自然,外無為則廣悉備。祖師謂丹田有寶休問,對境無心莫問禪。即此義也。對境忘境,何魔之有?居塵塵,何緣之有?緣息則靜,魔息則心和。致靜則動,致和則遷。二理兼持,則圓明普照,神變無方也。

頌曰:有法悟無法,心隨法生,法隨心滅。無脩解有脩。本無脩,脩即非。包萬象體,心,無所容。絲頭。纔染塵,即成滲漏。

右頌。言其體用也。體之則無,用之則有。所以自有法頓悟無法,因無脩勘破有脩。至於有無立,心法雙忘,體同太虛,包羅無外,之理,至是而盡矣。

[本書更多新章節] [推薦作品] [章節報錯]
目錄
大家正在讀

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,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,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。

龍馬文站 | 當前時間:18:20

Copyright © 2025 龍馬文站 All Rights Reserved.
(切回簡體版)

聯絡我們:mail